榜眼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在 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。与第一名状元和第三名探花合称“三鼎甲”。

具体来说,榜眼的名称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(980年)。在唐代的科举制度中,并没有榜眼的称谓,但有探花郎的称呼,最年少的新进士被称为探花郎。到了宋代初期,殿试的第一甲第二、第三名进士都被称为榜眼,因为他们在进士榜上的位置类似于人体的眼部,所以得名。到了南宋后期,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,因此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有名词。

总结起来,榜眼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,特指在殿试中取得第二名的进士,与状元和探花一起被称为“三鼎甲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