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知耻后勇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其意思 是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,明白自己错了就最终到勇敢的时候了。这个成语源于《礼记·中庸》,儒家将“知耻近乎勇”、“好学近乎知”、“力行近乎仁”一起,作为对知、仁、勇“三达德”的一种阐发。

知耻后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:

知耻:

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或错误,并感到羞愧。

后勇:

在认识到耻辱之后,振作精神,勇敢面对困难,努力改正错误,并寻求进步。

这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在遭受挫折或失败后,应保持清醒的头脑,以羞耻为动力,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力量,最终达到勇敢面对挑战的状态。知耻后勇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,也是一种行为准则,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,不气馁、不退缩,而是勇敢地承担责任,努力改善自己。

例如,越王勾践在国破家亡后,选择了卧薪尝胆,最终成功复仇,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,就是知耻后勇的典型典故。